渣土堆场的龙门吊作业需适应固体废弃物的重载特性与扬尘防控要求,通过专业化操作规范实现安全转运与环保管控的双重目标。这项工作需建立 “基础加固 - 密闭转运 - 扬尘防控” 的作业体系,确保在复杂工况下完成废弃物的高效处理与规范堆放。
作业前的准备工作需实施基础与设备双维度核查。轨道基础必须采用 C30 及以上等级钢筋混凝土浇筑,软弱地层需采用桩基础加固,桩长控制在 12-18 米、桩径 1.0-1.2 米,确保地基承载力不低于 50 吨 / 平方米。轨道敷设直线度偏差控制在 ±2 毫米 / 米以内,接头处高低差不超过 1 毫米,防止运行振动引发物料洒落。吊具选择需匹配废弃物特性,采用带液压锁紧装置的密闭抓斗,确保闭合间隙不超过 5 毫米,抓斗安全系数不得小于 1.2 倍最大起重量。作业前需对抓斗伸缩、锁定功能进行不少于 2 小时的测试,同时清理作业通道,主通道宽度保持不小于 3 米,确保转运路径畅通。
核心操作规范需聚焦密闭转运与分层堆放。起吊作业采用 “均匀抓取” 原则,避免单点超载,起升速度控制在 0.5m/s 以内,物料离地 30 厘米时必须暂停检查,确认抓斗密闭状态及物料平衡度后方可继续提升。转运过程中运行速度严格控制,重载时不超过 1m/s,保持物料与堆垛边缘的安全距离不小于 1 米,防止侧翻遗撒。堆放作业需遵循分层压实要求,每层虚铺厚度不大于 300 毫米,堆垛高度不超过设计限值。卸料时启用微动控制功能,距堆放面 20 厘米时停顿观察,确保精准对位后再缓慢开启抓斗。作业全程需同步启动喷淋抑尘系统,喷淋头间距不大于 1 米,雾炮设备水平射程不低于 15 米,有效控制扬尘扩散。
协同作业机制需实现多环节无缝衔接。建立 “调度 - 操作 - 监护” 三方确认制度,作业前明确废弃物类型、堆放区域及压实标准,参与人员签字确认技术交底内容。堆场与运输车辆交接时设置专用装卸区,配备专人指挥,确保车辆与龙门吊的作业间距不小于 3 米。货物交接实行双人核验制度,共同检查物料种类、装载量及车辆密闭状态,确认无误后在交接单签注时间和状态。多台龙门吊联合作业时采用分区作业模式,通过对讲机保持实时沟通,避免吊臂交叉重叠。
安全管控需构建全场景防护体系。班前检查重点验证制动系统性能,确保制动响应时间不超过 0.5 秒,起重量限制器、限位开关等安全装置 100% 灵敏有效。作业时实时监测环境参数,风力达到四级及以上或能见度低于 5 米时必须停止作业,将吊具升至安全高度并锚定设备。电气系统每周检查绝缘电阻,确保不低于 0.5MΩ,电缆线路加装防护套管避免磨损。轨道两侧设置高度不低于 1.2 米的防护栏杆,作业人员必须佩戴防尘口罩、安全头盔等防护装备。每日作业后清理轨道杂物和散落物料,所有作业记录详细登记废弃物类型、操作参数及异常情况,档案保存期限不少于 3 年,形成完整的追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