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模架涂装是钢结构防腐的核心环节,需结合工程实践制定系统性方案。以下为工程实践中总结的关键技术要点:
一、表面处理与预处理
涂装前需对 Q345B 钢材进行彻底除锈,采用喷砂或抛丸工艺,达到 Sa2.5 级标准(钢材表面无可见油脂、氧化皮,粗糙度 40-75 微米)。焊接飞溅、毛刺需通过机械打磨清除,焊缝区域采用电动钢丝刷处理,确保表面无焊渣、油污。某高铁项目通过高压水喷砂,将主梁腹板表面粗糙度控制在 50 微米,为涂层附着力提供保障。
二、涂料选型与配套体系
采用 “底漆 - 中间漆 - 面漆” 三层体系:
环氧富锌底漆:干膜厚度 60 微米,锌含量≥80%,提供阴极保护,附着力≥5MPa(划格法)。
云铁中间漆:干膜厚度 80 微米,增强涂层间附着力与抗腐蚀能力,柔韧性≤1mm。
丙烯酸聚氨酯面漆:干膜厚度 40 微米,耐候性≥10 年,光泽度≥85%(60° 角测量)。
三、施工工艺与环境控制
喷涂参数:采用无气喷涂,底漆压力 15-20MPa,面漆压力 20-25MPa,喷嘴口径 0.4-0.5mm。某跨海大桥项目通过调节喷枪距离(30-40cm),将涂层均匀性偏差控制在 ±5 微米。
环境条件:施工温度 5-35℃,湿度≤80%,风速≤5m/s。夏季高温时采用风冷降温,冬季低温时使用红外加热灯(温度≤50℃),确保涂料表干时间≤4 小时。
涂层间隔:底漆与中间漆间隔≤7 天,中间漆与面漆间隔≤5 天,超期需轻度打磨(砂纸 P120)后再涂装。
四、质量检测与缺陷处理
厚度检测:采用磁性测厚仪,每 10㎡抽检 3 点,平均厚度≥设计值,单点最小值≥设计值的 85%。某特大桥项目通过分区编号检测,将涂层厚度合格率提升至 98%。
附着力测试:每 50㎡随机选取 1 处,采用划格法(间距 2mm),涂层脱落面积≤5% 为合格。局部超差部位需打磨至 Sa2.5 级后补涂。
外观检查:涂层应无流挂、起泡、漏涂,颜色均匀一致。焊缝区域允许存在≤0.5mm 的针孔,超出范围需用砂纸打磨后补喷。
五、预拼装与现场补漆
预拼装修补:主梁节段连接部位(如高强螺栓孔周围)需局部补漆,采用手工刷涂(厚度≥设计值的 110%),某城际铁路项目通过预拼装前遮蔽保护,减少补漆面积达 30%。
现场维护:安装完成后,对磕碰损伤部位(面积≤100cm²)进行修补:清洁表面→涂底漆→中间漆→面漆,干燥时间≥24 小时。导梁与主梁连接节点每季度检查一次,发现涂层破损及时处理。
六、特殊部位处理
铸钢节点:表面喷砂后涂覆环氧封闭漆(厚度 30 微米),再按标准流程涂装,某项目通过此工艺将铸钢节点盐雾试验(1000 小时)通过率提升至 100%。
液压油缸表面:采用耐高温涂料(耐温≤120℃),涂装前对活塞杆镀铬层进行脱脂处理(丙酮擦拭),确保涂层附着力≥3MPa。
螺栓连接面:采用可剥性防锈涂料,厚度 50-80 微米,安装前用溶剂(二甲苯)清除,避免影响螺栓预紧力。
综上,移动模架涂装需以 “材料适配、工艺精准、检测严格” 为原则,通过全过程质量管控,为钢结构提供长效防腐保障。